发布时间:2025-10-15 18:08:12    次浏览
别人不清楚,就以本梦为例。我的宅也算历史悠久,从小时候起便一直喜欢蜗居,当年专顾阅读一些儿童读物来消遣时间,十几年过去无非就多份写作的兴趣。即便在深圳这样一座大城市,我至今踏过的名胜古迹一只手五根指头都数得过来。就算在故乡那些勉强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风光地点,我也不怎么有心去路过。没钱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实在没那门心思也是个道理。所以,“旅游”一词长期被我所忽视,偶尔有机会接触的集体活动也感觉索然无味(这个也与目的地有关,要么是小地方,要么是和自己兴趣方向不对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便感觉自己是不喜爱旅游的,往后提及旅游也是一脸无动于衷。相比之下,我认为宅这件事更加有利于我的发展。不过,当性格不断改善,并且走过更多的路,加上可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后,我虽然依旧不喜欢随便出门走动,但是对于旅游的想法也有了全新的结论。欧美和世界知名景点,或者像巴塞罗那和克利夫兰这样的体育信仰圣地,什么距离都太远的暂时按下不表,在尽最大机会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文化与内涵以及差异化更大的地方作为目的地进行心灵的熏陶,近的来说就是市内某届文博会或者某个明星在附近的见面会,远的来说就是台湾、香港和澳门这三个比较特殊的地区。宅所以选择远,也不一定,两者虽然没有绝对的逻辑关系,但还是很好分析。毕竟宅说明已经对大部分地方的很多吸引力产生免疫和排除,如果没有什么惊艳的魅力诞生或者关系生活的情结存在,很难撼动宅的选择标准。一般来说,宅人出门比待在家或宿舍里需要的思考成本多得多,惯性决定下他们往往会跟随本能,然而恰当的旅行却刚好把这个议题拉升到另外的高度,使得旅行的含义不再简单,而是类似实现愿望或者完成挑战这样宏大的设定。也许真会这样,更重要的是出发点完全不一样。相信没有人敢肯定自家会比外面的世界任何地方都精彩,宅其实也是被迫的进化。如果不是超凡脱俗,智商完全碾压世人小伙伴的那种,谁都愿意让自己的眼界尽量开拓,话题能够多谈一些,如此也不枉来世一遭。毕竟家中无论是屏幕还是纸上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存在着许多生活可有但未有的一部分,补充起来会让人的大脑状态多少变得活跃和充实一些。同时这也是非游戏依赖和视频类宅人不滥旅行的原因,他们通常更知道什么能够引起自我精神上真实的兴奋。这是长期旺盛的精神世界开放与匮乏的物质行动基础剧烈矛盾产生的必然需求,恰当的旅游正好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部分宅其实并非对自我的禁锢,恰恰相反,那是一种不愿意随便输出时间和精力换取自然见识上的更新。因为旅行的本质更偏于外向,适合呆家太久感觉无聊所以要出门放松的人。宅却早已有自己不同的体系,他们一旦旅行,就不会是出于觉得宅太无聊这样简单的初衷,甚至有时候比那些平日外向骨子里却保守的人更加疯狂,因为性格开朗和勇敢挑战并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当然,宅还是有很多局限的,使得出门会有些许不便。譬如不谙世事,为人处世也没那么圆滑,语言表达能力远远没有书面和思考那样利索。但只要基本的礼貌和该有的素质到位,加上充足的准备,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同时,他们因为宅的关系更容易形成思考和投入的习惯,又因为对文化和差异的好奇会比其他人在新地方多出一些另外的兴趣,这种心态可以促使宅人那一趟不枉此行。宅,也是会爱上旅行的。即便一个人,也能走出惬意和诗情,如同卧马横笛仗剑走天涯。